2025 年 9 月 26 日,美国农业部(USDA)海外农业局(FAS)北京办事处发布《中国:油籽及产品更新报告》(报告编号CH2025-0184),指出因中国华北地区天气总体有利且种植面积小幅增加,将 2025/26 市场年度(MY25/26)中国大豆产量预测小幅上调至 1990 万吨;截至 2025 年 9 月 11 日,中国尚未采购美国新季大豆,仍持续依赖南美大豆供应;同时,受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反倾销税影响,报告下调了油菜籽进口预测,且因棕榈油价格高企使其在中国低迷的食用油市场竞争力下降,棕榈油进口预测也随之调低。
一、核心品类预测调整详情
1. 大豆:产量上调,进口来源集中于南美
- 产量调整:受中国华北地区天气总体有利(温、光、水条件适配大豆生长)及种植面积小幅增加的双重影响,报告将 2025/26 市场年度(MY25/26)中国大豆产量预测小幅上调,最终确定为1990 万吨。
- 贸易动态:截至2025 年 9 月 11 日,中国未开展美国新季大豆的采购活动,在大豆进口需求端,仍持续依赖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供应,南美地区仍是中国大豆进口的核心来源地。
2. 油菜籽:进口预测下调,政策影响显著
- 调整原因:核心驱动因素为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采取的贸易政策 —— 征收反倾销税,这一政策直接削弱了加拿大油菜籽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导致中国油菜籽进口需求预期下降。
- 调整方向:基于上述政策影响,报告明确下调了中国 2025/26 市场年度油菜籽进口预测(报告未提及具体调整前数值,仅强调 “下调” 趋势)。
3. 棕榈油:进口预测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 调整原因:
- 价格因素:国际棕榈油价格处于高位,推高了中国进口棕榈油的成本;
- 市场环境:中国食用油市场整体表现低迷,需求端增长乏力,进一步降低了高价格棕榈油的市场接受度,使其竞争力显著下降。
- 调整方向:综合成本与市场需求双重压力,报告调低了中国 2025/26 市场年度棕榈油进口预测(报告未提及具体调整前数值,仅明确 “调低” 结论)。
二. 关键问题
问题 1:2025/26 市场年度中国大豆产量上调至 1990 万吨的核心支撑因素是什么?这一调整对中国大豆进口需求有何潜在影响?
答案:2025/26 市场年度中国大豆产量上调至 1990 万吨的核心支撑因素有两点:一是华北地区天气总体有利,温、光、水等自然条件适配大豆生长,为产量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二是大豆种植面积小幅增加,直接扩大了大豆生产的基数。
对中国大豆进口需求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为 “部分缓解进口依赖,但难以改变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1990 万吨的国产大豆产量虽较此前预测有所提升,但中国每年大豆压榨及消费需求规模庞大(参考历史数据,年压榨量常超 1 亿吨),国产大豆仅能满足少量需求,因此即使产量上调,中国仍需大量进口大豆,短期内对南美大豆的进口依赖度不会显著下降,仅可能在进口总量上较无产量上调时略有减少。
问题 2: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反倾销税为何会导致 USDA 下调中国油菜籽进口预测?这一政策可能引发中国油菜籽进口来源地的哪些变化?
答案:USDA 下调中国油菜籽进口预测的核心逻辑是 “反倾销税削弱加拿大油菜籽竞争力,导致进口需求收缩”:反倾销税会直接增加加拿大油菜籽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使其在价格上难以与其他潜在供应国或国内替代产品竞争,中国进口商可能减少或暂停从加拿大采购油菜籽,进而导致整体油菜籽进口需求预期下降,因此 USDA 下调进口预测。
这一政策可能引发中国油菜籽进口来源地的两点变化:1. 寻求替代供应国:中国可能加大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此前有油菜籽贸易基础或具备供应能力的国家的进口力度,填补加拿大油菜籽退出后的供应缺口;2. 区域供应结构调整:若替代供应国短期内难以满足全部需求,中国可能会调整油菜籽进口的区域分布,优先选择运输成本低、贸易政策稳定的供应来源,优化进口区域结构。
问题 3:棕榈油价格高企为何会使其在中国低迷的食用油市场竞争力下降?这一趋势对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品类竞争格局有何影响?
答案:棕榈油价格高企导致其在中国低迷食用油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逻辑的是 “成本与需求的双重挤压”:1. 成本端:高价格使棕榈油进口成本上升,进口商和下游企业采购意愿降低;2. 需求端:中国食用油市场整体低迷,消费者和企业对价格敏感度提升,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食用油品类(如豆油、菜籽油等),高价格棕榈油难以吸引需求,进而竞争力下降。
对中国食用油市场品类竞争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棕榈油市场份额承压,其他植物油品类竞争优势凸显”:1. 棕榈油因竞争力下降,其在中国食用油市场的份额可能进一步收缩,尤其在餐饮、食品加工等对成本敏感的领域;2. 豆油、菜籽油等价格相对稳定或更具性价比的植物油,可能借助棕榈油的劣势扩大市场份额,成为更多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首选,推动中国食用油市场品类竞争格局向 “非棕榈油品类更占优” 的方向调整。

发表回复